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鹰手拳的“变劲助力”与“根催梢牵”-孙东昌_劲力-刚劲-脚蹬-腰身-



核心提示:在实践中,经常有变招与变劲的情况。变招,是在攻防中招势、手法的变化与变换;变劲,是在招势不变的情况下,劲力的变化,即劲的大小、形式、方向,因势而发。如,拳击出后被截,被截的手不收回,不换手,也不绕转变化,而是在被截点直接发力击敌,就是变劲。可见,变劲要比变招快。蹙步,其动作是后脚蹬劲,前脚全掌擦地搓进,后脚随之擦地跟进。前进的距离在一寸至半步之间。要领:先伸腰前领,前脚抬起向前,后脚蹬劲,身借脚的蹬劲急速前移,前脚搓进疾停,后脚几于同时

原题:鹰手拳的“变劲助力”与“根催梢牵”-孙东昌 孙胜林 孙胜太
词频:劲力,丹田,刚劲,脚蹬,用法,周身,腰身,击打,后脚,动作,前脚,松紧,阶段,紧缩,相间,即是


在实践中,经常有变招与变劲的情况。变招,是在攻防中招势、手法的变化与变换;变劲,是在招势不变的情况下,劲力的变化,即劲的大小、形式、方向,因势而发。如,拳击出后被截,被截的手不收回,不换手,也不绕转变化,而是在被截点直接发力击敌,就是变劲。可见,变劲要比变招快。


蹙步,其动作是后脚蹬劲,前脚全掌擦地搓进,后脚随之擦地跟进。前进的距离在一寸至半步之间。要领:先伸腰前领,前脚抬起向前,后脚蹬劲,身借脚的蹬劲急速前移,前脚搓进疾停,后脚几于同时擦进。两脚发出哧啦声。蹙步特点是“快、短、整”。步短则快,而且,前脚全掌搓地,要比足跟先着地,全脚再踏实快得多。步虽短,但步身俱进,也就是整身移进,要比身不进,仅是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劲力大得多。这是脚蹬与进身合一的整劲移进。


变劲时,如果我击出的手在动作末端或在劲力发出时被截,这时自身的蓄劲较小,虽然可以不借他力,不借惯力,变劲击敌,但,击打劲力略显不足;又因我这时处在击打敌人的最远距离,变劲再击,甚至够不到敌身。如果蹙步进击,以上不足之处,便可克服,不仅可迫近敌人,而且,增加了脚蹬进身所产生的很大劲力,就会有很好的击打效果。


在不需要迫近而能击中敌人的情况下,变劲击敌,再给予蹙步进击的配合,击打威力会更大,效果会更好。蹙步可连续进击,快而有力,便于硬打硬进。


根催梢牵是“沾上就出去、碰上就碎”的功法根本


前辈们在室内练拳,室外可以听到咕咚咕咚的击拳声。可见,够刚猛的。鹰手拳有“沾上就出去,碰上就碎”的技法,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刚猛的劲力,就不具备这种本事。这是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既使将人抛出而又不让人伤,也离不开刚劲,只不过贴身发力,先柔后刚,柔中有刚而已。劲力刚猛,作用大,威力强。根催梢牵则劲刚力猛。


根催,即劲力由源头发出,达于梢节或击打的发力部位。人体由躯干、臂、腿组成,各部位的动转、上下一致,完整一体,腰为主宰,腰劲发动,向上则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向下则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腰一动,丹田气发,气向上下行,实则一气贯通,丹田为气之府,劲力之源,腰与丹田,内外如一,根在丹田。根劲发动,沉稳刚实,达于手则手劲增加,且劲沉力盈;达于脚则脚下稳健,根深蒂固。手为臂之梢,脚为腿之梢,这里讲的根催梢牵是指手牵脚踏。手牵脚踏,牵动腰身,腰劲得发,丹田气动;手再以抓打擒拿诸法,加强手劲;脚再以踩蹬龇搓,向下向侧或向后向前,用力而踏,增加脚力,促使腰劲更强,丹田气速。根催梢牵,根梢相合,相辅相成,气速力大,手愈沉脚愈实,气壮刚猛。


根催梢牵在按照“力足、力整、力猛是鹰手拳的基本特点”中讲的练拳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腕指灵活,梢节劲大。


手的形式有拳、掌、习手,其用法丰富多样,使腕、指灵活,劲力全面刚实。拳,对拳面、拳背、拳峰、拳轮都有多种用法;掌,对掌心、掌指、掌根、指尖、掌轮也有多种用法,习抓擒拿用法也多样,拳、掌、习手的用法都离不开腕和指,腕是梢节之根。随着拳、掌、刁手用法的变化,腕则有下坐、下扣、外掰、里摆、前舒、前顶、前摔、上仰、侧抽、里搧、甩腕、里外缠绕等动作和用法;指是梢节之梢,各种用法也都离不开指的作用。指则有,撑、扣、握、抓、舒、顶、戳等动作和用法。腕活指灵,技巧遂生,活而有力,方有多用。梢节的动作细微入微。每个动作要知其形明其意,以意御形,意到气至,只求形不知意是练不出劲力来的。如,乃抓要有撑扣劲,撑劲充分,扣劲则大,没有撑劲,扣则无力;刁抓时腕要外掰下扣,“掰”和“扣”缺一不可,缺一则难以乃住击来之手。再如,用掌时,指要舒,指舒筋拔则有力,指不舒,掌无力,舒而非直,过直则僵,气不入内,也无力。拳要握实心拳,但,不可用僵劲,用僵劲,则肉紧筋弛,表面有力,内里无力。只有以意御形,以意御力,形真意切,才能使腕、掌、指各关节、肌腱、筋肉得到充分抻拔,充分抻拔才能灵活,才能气入内里,达到活而有力,梢节劲大,使、拳、掌、爪练出刚、柔、弹、脆等各种劲力,能抓能打,抓则损、击则伤、碰则碎。


(二)先求舒展,后求紧缩,快慢相间,根节劲大。


“先求舒展,后求紧缩”,要求动作要大开大合。出拳时要见三窝(即肩窝、肘窝、腕窝),要周身舒放,舒而不疏,放中有紧。做到势要展、意要远、气要催,意远无端。不仅可以气达梢节,而且梢节气充盈;收拳要势束意缩,势束不拘,意缩无微,内收外展。不仅可以将神意气缩归丹田,以至精密。而且,缩极寓展,欲动速展。依次,大开大合,大收大放。


同时,出手要快,落手要重,快而有力。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快而有力,使离心力和向心力就大,从而增加了腰身的控制力和丹田气的聚发力,使丹田气足,根催劲大。


“先求舒展,后求紧缩”,要求练功过程要大、中、小架势相间练习。大架、中架、小架都是同一招势。要大架练一阶段,中、小架练一阶段,先练大架,后练中、小架。中、小架的练习是不可忽略的。在实践中,有时会遇突袭,来不及出手,拳已到身。遇此情况,功夫深的拳师,腰身一抖,将击来之手化解,甚至将人击出。这种抖劲,没有梢节牵动,迅疾刚实。中、小架的训练是抖劲练习的重要环节。


中、小架的练习,四肢屈伸开合的距离小,劲力短,梢节的牵动力也小;梢节的击打力要强,腰身的滚抖或抖转的劲力就要大,丹田发力要快,劲力要大。中、小架是对丹田劲的快速激发,快速运转的训练。而且,要逐渐缩小腰身的滚抖动作,以至不见微动,势愈小,劲愈短,抖劲愈大。内缩外张,逆中有顺。甚至,不见身动,皮毛一战,抖擞劲发,犹如金鸡抖翎,银马抖鬃,气达周身冲皮毛。陈子正先生曾说:“气沉丹田是气功之本,气达周身是气功之精。”在练习中,要集中精神,要以神动气,以神布气,以神运气,神振气发,皮动肉战,内劲之所用,根劲之所发。气达周身之功。


快练、慢练要相间进行,快练一阶段,慢练一阶段。快练慢练分三个阶段。首先,由慢到快的刚劲阶段。在协调自然中,逐渐加快开合动转的速度,练出刚劲来,达到上下一致、内外如一、迅猛刚实。并且要深入强化刚劲的练习,阳重必阴、刚至柔生。然后,再慢练。进入第二阶段,即由快到慢的柔劲训练阶段。柔劲是将意气力布于四肢伸缩动转的全过程,始终如环,中间无断劲;阴重必阳,极柔至刚。如此,快慢交替相间练习。在快慢交替练习中,阴阳消长,刚柔互化,使刚愈刚,柔愈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以至阴阳混成,刚柔悉化,刚即是柔,柔即是刚,过刚而不折,绵柔而锐利,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化劲自生。刚劲是积聚丹田气的过程,积中有运,柔劲是运化丹田气的过程,运中有积。快练、慢练的过程也是丹田气的聚化过程。将各种劲化去,以神运气,以气养神,积虚灵之神,灵性至上,功到化劲成。所谓化劲,即心能忘手、手能忘拳,随心所欲,不意而发,即是真意也。第三阶段,再练去,将真意化去,达至诚至虚、自觉而动,是武术最高境界。


(三)松紧变化,爆发力大。


练拳时,出手要松,落手要紧,紧后又松。出手要松,不是全松,神要提,意要注,筋、骨要连,松而不懈。落手发力时,身手要紧,周身上下要紧,内外要紧,完整如一,要紧中有舒,舒而不疏。身松意凝,出手速度才快,松得开,紧缩力才大。松紧变化,使周身筋骨、肉腱、韧带、血脉、脏腑有弛张,有伸缩,弹劲中生。做到周身无处不弹簧,用力则有力,刚劲增强;使气血通畅,气壮神旺。


松紧变化,神有宁振,气有缓急。


松,则心静神怡,气缩而缓;紧则神振意注,气速而爆,炸劲中生。松紧变化是神之所施,意之所向,气之所用。灵神惊起,一触即发,如炮发弹崩,爆发力强,弹力完全,刚劲实诚。


(四)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刚猛力大。


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要求出拳时,肩要沉而舒,肘要坠而伸,腕要塌而牵。肩沉而舒以至达“三连”,即肩与腰身劲相连,与脚蹬劲相连,与丹田根劲相连,以使各种劲力催达梢节。肘要坠而伸,具体做到“直、弹、顶”。直,肘要充分发挥伸展力,瞬间伸直,抻拔到极处。弹,伸展要迅猛,如弹簧崩起。顶,劲发出肘要向前顶劲,略停片刻,使梢节不颤、不缩,充分抻拔。腕塌而牵,要做到“贯、领、疾”。贯,神要内视,如观一气流直贯梢节。领,意要领,引领劲力放长击远。意到拳到,气到力到,形神如一,气力一体。疾,手起要快,手快气速,根梢相合,快而有力。在肩舒、肘伸腕牵中又要沉肩坠肘塌腕,即是做到 舒、伸、牵要无过不及。不及力短劲小,过则回转不便,连续发力无蓄劲,而生断劲。故要曲中有直,直中有曲,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无过不及。出拳的同时,后脚要蹬劲,后膝后胯也要做到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尤其后膝不可挺直。否则,进退不利,蓄劲既尽。后脚的蹬劲要直达于手,使手劲大增,很好利用“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技法。后脚蹬劲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肩舒肘伸手牵使梢节劲大,反作用力也大,后脚蹬劲直达于手,则手的反作用力就直返后脚而入地,避免了反作用力至肩而震动后脑、自伤身 体的弊端。


肩舒肘伸手牵与后脚蹬劲相合,根于丹田,根催梢牵,拳出浑厚刚劲,嘭然声响,是刚中之刚,猛中之猛,气势磅礴,能打能放,才能发挥出“沾上就出去碰上就碎”的技法特点。
鹰手拳的“变劲助力”与“根催梢牵”-孙东昌 孙胜林 孙胜太

鹰手拳的“变劲助力”与“根催梢牵”-孙东昌 孙胜林 孙胜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