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旧物”的复活 《活的遗迹》刘窗个展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裴刚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参展艺术家刘窗(右一)与魔金石空间主人曲科杰(左一)在画廊门口   2015年10月27日下午,《活的遗迹》刘窗个展在魔金石空间开幕。在展览

参展艺术家刘窗(右一)与魔金石空间主人曲科杰(左一)在画廊门口

   2015年10月27日下午,《活的遗迹》刘窗个展在魔金石空间开幕。在展览现场刘窗告诉雅昌艺术网:“我以往的展览都是展出一件作品,把一件作品阐述完就好了,这次我展出了多件作品,相互之间互相支撑讲述,类似于一个策展的方式。”这次展览也是刘窗在魔金石空间的首次个展,展出录像作品《BBR1(抑花一号)No.2》(2015)及一系列雕塑和装置作品。

  进入展厅的时候,刘窗还在和魔金石空间主人曲科杰讨论进入展厅的第一件作品《什么是屏幕》,如何让这件作品的灯光调整的能更好地表达他的意图。刘窗告诉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的两扇铁门上,古老的装饰纹样“方胜”纹在作品中被以铁的焊接工艺重新编织入现代的建筑结构中,而其在历史发展中演变出的诸多样式亦可广泛见于辽代的织物,宋代的铜镜,甚至情书信纸的折叠形中。这种在古代是有其特定功能意义的图案,在现代被改变他原有的属性而具有了现代的功能。纹案的演变史实际呼应着一种微生物所具有的本能适应性,即不断自我繁衍,在不同载体和界面上生出新的变异以觅得生存的内在属性。铁门后方的栅格图案幕布在投影仪灯光与人工鼓风的共同作用下间或拂动,进一步激活图案并制造出“物影相片”的效果。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下,系统内各元素(图样,建筑结构等)一些可变的原初属性亦被激发,并赋予被切割的纹样以多重图层,形成景观的不同屏幕,暗示图像与工艺间的阈限区域。”

进入展厅的第一件作品《什么是屏幕》

安装在对面墙脚上的风扇吹起铁门后方的栅格图案幕布,进一步激活图案并制造出“物影相片”的效果。

作品《什么是屏幕》铁门后方的栅格图案幕布在投影仪灯光与人工鼓风的共同作用下间或拂动,进一步激活图案并制造出“物影相片”的效果。

当射灯的光照射在“两扇铁门”上的时候,纹样投射在一块有格子印花的白底布上,被安装在对面墙脚上的风扇吹起,摇曳晃动。光线透过布照进后面的展厅。

《BBR1(抑花一号)No.2》中讲到的为雌性柳树杨树注射“抑花一号”药物的工具,“注射器”在抛开它原有的功能之外,具有现代工业造型的形式感

  当射灯的光照射在“两扇铁门”上的时候,纹样投射在一块有格子印花的白底布上,被安装在对面墙脚上的风扇吹起,摇曳晃动。光线透过布照进后面的展厅。在拐过去后,可以看到墙上被钉进一个类似注射器的物件,刘窗认为“注射器”在抛开它原有的功能之外,具有现代工业造型的形式感。而这个注射器又是这个展厅内另一件作品《BBR1(抑花一号)No.2》中讲到的为雌性柳树杨树注射“抑花一号”药物的工具。刘窗善于发掘当下生活中隐藏在日常性情节背面的内容,抛除意义,这些“日常性情节”的正常运转保障着时间的有效,历史的生成,物种的延续;一旦被追问并质疑,它们便显露出其制度化的本质。“活的遗迹”详细考察了物件和图案的共有属性,并着重探究了过去之物的残迹以各种适应性变异在当下复活的方式。刘窗过去的一些重要项目均直接与当代社会既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接触,本次展览亦展示了其对日常潜在系统的多重理解与思考。刘窗通过多样的研究方式追溯了某一物件或信息网络的基本轮廓的可辨性,分析了图案具体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与不同物质条件的结合下不断发生形变的能力。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词: 刘窗 魔金石空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