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读史是一种审美历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本读史的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学出版重点书目;该书出版后,作者又被《百家讲坛》的“星探”追踪,这一切,都发生在《穿越千年的智慧》作者——孙广远的身上。
  读史,是一种审美历程。历史不仅使人知兴衰,而且使人知荣辱,从本质上讲,兴衰也是大荣大辱问题,读点历史,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无疑大有裨益。曾为报人的武警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孙广远,以独特视角研读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隧道中不懈地探索。正如庄子所说:“乘美以游心”,他以心作楫,以美作舟,沉浸于烟波浩淼的史海,在求知、求美、求真的历程中,汲取人生的精华和甘泉,终以厚重、大气之笔写出了20余万字融思想性、故事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读史随笔。在作者孙广远角逐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际,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如今似乎是急管繁弦的“速读时代”,“文化快餐”颇受青睐,不仅大众读者,即便是读书人,也大都对《史记》望而却步。你用3年时间研读《史记》,渐入佳境,有什么感悟?
  孙广远:有人说,山水是立着的书,书是倒着的山水。所以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博览群书与饱览山水都使人长知识,长见识,都是心灵的陶冶与美的享受。小桥流水是一种风景,名山大川又是一种风景;小桥流水令人赏心悦目,名山大川则令人唏嘘赞叹。任何风景都值得一看,但要领略奇伟的风光还是要走进名山大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虽未必尽然,倒也有几分道理。《史记》是一部大书,一部难书——有人提倡一生要读几本难书,“难书”就是难读的书;《史记》更是一部名书,一部好书,一部影响深远万世不衰的书,真正读进去了就会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真正的好书是让人流连忘返、废寝忘食的。像《史记》、《四书》、《道德经》、《资治通鉴》;像《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等,不容易读进去,一旦读进去了,就会爱不释手,因为这些书太引人入胜了。读这些大书、深书、难书,就有攀五岳、登黄山的感觉,妙不可言。世代相传、众口皆碑的好书,万不可望而却步。我在一个连队见到一名战士抱着《资治通鉴》看,这个情景让我感动,也使我受到鞭策。读史,尤其读《史记》这样的不朽之作,你会沉浸在历史的万千气象之中。
  记者:王国维先生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读书是美育,读史书当是美的历险。有人说,书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读出来”就是要有自己的体悟,自己的见解,使书上的东西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你读了一本书,又写了一本书,你是怎样“读进去”又“读出来”的?
  孙广远:书既要博览,又要深钻细研。有些书随便浏览一下就够了,譬如如今流行的许多“文化快餐”,一目十行足矣,有的甚至不值得一看。但有些书广博精深,包容无限,是要潜心研读、字斟句酌、细嚼慢咽的,浅尝辄止必然不着边际。毛泽东就说过,《红楼梦》至少要读5遍。书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至少要有3个环节:一读,二思,三用。不仅要读,还要研究,要思考,融会贯通,得其要义,取其精华。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把书中有益的东西变成学养,变成素质,变成能力。读书是能使人发生变化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就是一种变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好好读一阵子书,就会觉得“脑袋”里的东西比过去多了。史书承载着中国以至人类的文明,遨游史海,风云际会,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历史与人生的真谛,这样的思想与文化历练是极有价值的。当然,读了一本书,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据此再写一本书,可以说是把书读透,使知识升华了,但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初我读《史记》只是想读读而已,没想写什么,但读进去就丢不下,一边读一边写点东西,后来思路一打开就不忍收笔了,索性把史料揉碎,再筛选、淘洗、提炼,按自己的思维逻辑构架成篇,于是就成了这本写美的历程的书。
  记者:读古书,尤其读古史书,容易“发古人之幽思”。《史记》成书已远去两千多年,我看你这本读史随笔,倒觉得很鲜活,仿佛带着读者去游历,这就是推陈出新、把书读活了吧!
  孙广远:读《史记》这样的书,如果食古不化只“发古人之幽思”,是不得要领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和“通”都是要探索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他笔下,历史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有规律性的。《史记》涵盖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大帝,上下三千年,离我们最近的年代也有两千一百年。《史记》容纳的历史委实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历史永远活着,它只是睡了,一旦把它摇醒,让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它就会活泛起来,向我们诉说很多东西。用当代视觉读史,用当代思维破解历史,才有现实意义。譬如我写《刘项之别》,把刘邦、项羽这两位楚汉战争的领军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感到他们的成败荣辱主要在于政治智慧的高下,尤其是在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如何识才用才、如何凝聚人心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分野,这正是我的视点。读夏、商、周,我的关注点是三代兴亡的历史规律,由此得出了“修德则兴、败德则亡,仁政则兴、暴政则亡,任贤则兴、近佞则亡,民附则兴、民背则亡”的结论。再如我在《小人之心》中谈到,尽管小人蜂起、小人横行、小人得志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机制上有问题。我在《史记》中与古人对话,涉及的都是我想说而且相信也能引起大家兴趣的话题。
  记者:有学者说,人类生存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人世间,唯有审美活动,才使日复一日平淡生存过程变为富有诗意和充满创造性的奇幻人生。军旅作家周涛在序言中说:“历史是很滋养人的,文化是很滋养人的”,可能道理也在于此。
  孙广远:书名开宗明义,我是想从《史记》智慧中寻找析世事、察兴衰、明荣耻、悟人生的道理。
  我读《史记》,始终不能释怀的,一是朝代兴废。这使人增强历史使命感。一部历史,说白了就是发展史、兴衰史、荣辱史,在读史的喜怒哀乐之中,深感个人的前途命运、荣辱兴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荣辱兴衰密不可分,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为国盛民富兵强尽智尽力。历史告诉我们,军人是最需要有历史使命感的社会成员,军人始终负命在身;二是世事沧桑。历史既水波不惊,又汹涌澎湃,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位指点江山的长者、智者,它会告诉我们世事变化、人间风云、沧海桑田,从中可以窥探到识时察世、知人解物的门径;三是如何为官做人。这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读读历史,会使人进一步懂得何谓贵贱,何谓贫富,何谓进退,何谓荣辱,心灵由此得到净化,精神由此得到升华。在这本书里,有我的关注,有我的思想,有我的追求。此书重点不是写史,而是写思想,以历史为切入点和依托,说我想说的话。我当然推崇《史记》,如果读者通过这本书对《史记》发生了兴趣,那正是我的美好期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