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行善怎么反成了过街老鼠(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陈光标怎么都要挨骂
慈善的问题在今天常引起争议,如同陈光标事件,未被揭“诈捐”时,有人骂其“作秀”,被揭“诈捐”后,有人骂其伪善,真捐假捐,如今尚不能定论,但无论怎样都是被骂。
行善本是中国传统品德之一,如今,却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是什么让人们对行善者如此苛刻?
著名学者张颐武说:“根本的问题在于两套标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西方现代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交叉而未融会,所以人们习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套,如同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在要求父母的时候就用传统的,要父母从头管到尾,抚养、上学、工作了还要求父母给买房子,有孩子了还要父母帮忙带。但是到了对父母尽义务的时候,又用西方的观念了,标榜自己的独立、个性。”
其实价值观本身没有错,张颐武说:“两套价值观,本身都是完善的。只是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混乱,人们常常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就像慈善,要求别人无私奉献,到自己的时候,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对别人要求极端苛刻,调子唱得很高,自己做起事来往往没有底线,这很可怕。”
行善被骂缘于双重标准
行慈善者往往被骂,有人是真的“诈捐”,也有人并未定论。而且,批评最终必然会从行为延伸到人身,从事件争论演变成人格讨论。
在传统中文语境中,人本身往往有不同的属性,有善恶,有贤不肖。但在现代理论中,人本身并无不同,如同康德所说:“人是目的。”所以,人的行为可以评价,而人本身则无法评价。
张颐武说:“把对事件行为的评论延伸为对人本身的评价,把批评演变成人身攻击,这显然是不对的,对于别人不能宽容,其实也正是双重标准的体现。要求自我和要求别人用不同的标准,其实是待人处事的不成熟,这和我们的教育也有关系。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道德理想国,但是社会并非如此,年轻人在学校接受的全是理想的道德教育,一旦接触社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很可能就走上另外一个极端——社会不理想,那我更不理想。当然,教育中树立理想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无可非议,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在同时,也要教会年轻人怎么样待人处事,怎么样在社会中生活。”
学会待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张颐武说:“批判的精神和激情没有错,也需要鼓励,但重要的是,要以同样的标准对人对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