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分析:新旧24孝间的伦常新走向(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卖身葬父”“扼虎救父”“弃官寻母”“尝粪忧心”……元代郭居敬辑录的24个孝子故事,在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继承者”——国家有关机构日前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昭示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正由重视伦理纲常和愚忠的“孝”转向关注父母内心需求、强调和谐与沟通的“孝”。
这份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24孝”新标准,包括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在旧“24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汉的郭巨家境贫寒,得一子后担心影响赡养母亲,于是决定埋子奉母。文学家鲁迅曾撰文,“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旧‘24孝’太过时了,‘父为子纲’的论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合肥市民周宜诚说,新的行动标准真是说到为人父母的心里去了,感觉很实在,也很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
周宜诚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平常夫妻俩和女儿的联络方式是网络,“随时随地都能在视频中看到孩子,还能对话,好像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周说,女儿在上大学前特地花了心思仔细教会父母学会网络聊天,没想到这竟成了老两口排解孤独和思念最好的办法。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腾华看来,新“24孝”相比“旧版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亲子沟通的重视。“这种沟通是很亲近、平易、温和的,有些标准鼓励子女成为父母的‘朋友’,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这些都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需求。”
新版“24孝”标准的发布,随即引起国人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本应“习以为常”的孝行,如今却需要“立法”规范,“是高兴还是悲哀”?有人以此对比反思,认为“现实困境让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寥寥无几”……
来自现实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导致子女能够陪同父母的时间很少。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职场加班情况严重,职场人在公司平均工作时间为8.38小时,30.3%的人每日工作超过10小时,最长为16小时。65.8%的人回家后仍需继续为公司工作。
记者在互联网上做的随机调查表明,众多网友对“新版24孝”既强烈支持又表示遗憾。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想常回家看看,但单位加班太多、父母也不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有孝心也还要有条件实施才行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